出版物
PUBLICATION
梦开始的地方——纪念来国傲一个月

题记:实习,于我而言,是从菁菁校园走向社会的卷首语,是一首沉缓的歌,是一阕激越的诗,或平淡,或激情飞扬;它因你的感悟而变得有意义,它因你的用心演奏而变得不平凡。就如演奏一首美妙的钢琴曲,从我指尖流淌的每一个音符,都是我心里的声音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  第一次接触律师是在高中时代饰演《威尼斯商人》中的Portia一角,我依稀记得那段最经典的台词:you may have a pound of his flesh .but according to this bond ,you cannot have his blood .if you shed a drop of his blood ,you will lose everything .
  我甚至听不见台下的掌声,我已深深地沉醉在Portia这个睿智公正而且美丽的律师形象中了。高中时候的我,怀持着很多梦想,其中很有分量的一个,便是当一个像Portia一样的律师。直到我进入大学的法学系,直到我走进国傲,少年时代的梦想,才真正意义上的开始。
  回想一个月前去国傲的路上,心中还是那样的忐忑不安:虽然大学前三年所学的刑法、民法、商法等等专业课都从考试的意义上学习过,但现在脑海中所能记忆起的也只是模糊而又概念化的文字——我能行吗?当然,还要去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,从与人的交往到在工作中找到自己的定位,一切都是未知数——我能行吗?
  但是另一种更为强烈的想法像曙光一样刺破我重重疑虑的阴霾,我告诉自己,虽然我懂得不多,但是我会虚心好问;虽然我不擅处理人际关系,但我始终真诚。
  突然记起罗曼罗兰说过的一段话:一棵树不会太关心它结的果实,它只是在它生命液汁的欢乐流溢中自然成长;而只要它的种子是好的,它的根扎在沃土中,它必然接出好的果实。
  而我现在要做的,就是要学会好好“扎根”;并且要抓住每一个犯错误的机会,才能像一棵树一样努力成长。
  在国傲的一个月,我经历了太多的第一次:第一次写律师函,第一次写诉状,第一次去开庭,第一次写代理词,第一次装订卷宗…..甚至发传真都是第一次。在这无数的第一次中,国傲的每个人都成为了我的老师。师傅王红梅曾教我怎样利用两个夹子装订出整齐紧实的案卷——其实并不仅仅是装订案卷,在她身上我更多学到的是一种做事踏实认真的精神,即使是订案卷一件小事,也要做到尽善尽美,这是一种态度,是一种做任何事情都必须具备的严格要求、一丝不苟的态度。
  师傅的师傅盛律师,更是让我看到了一个优秀的律师身上所应该具备的精神,严谨,沉稳,随和。他更教会了我“做律师,先做人”这一真谛。一次去看守所的路上,他说:虽然有很多事情看来都是做了无用功,但是,做律师必须要这样的周全,一旦有突发情况出现,所谓的无用功就可能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;凡事都要做到位,要努力做到自己所能考虑范围内的极致。有时,最深的哲理往往蕴含在最朴实无华的日常对话中,盛律师的这番话,就像一面明镜一样折射出我以往做事的欠缺和不足,每每是考虑不够周全,并且缺乏主动的精神,经历的很多的失败,归结起来最重要的原因也就是不够到位,没有全力以赴。如果把这种不好的习惯带入工作中无疑是可怕的。因为在学校,只需对自己负责,而在工作中,承担你作为不到位的后果的,不仅仅是一个人。即将毕业的我,今后不管从事何种职业,都将带着着段话上路。
  还有太多美妙的音符,让我难以忘记。马主任教我怎样写律师函、魏会计教我怎样发传真……董凌律师对我虽然以“打击”为主,但当我请教他问题的时候,我总能从他那里找到答案;还有张莉还有顾律师、郑律师……在国傲里,到处都是我的师长,到处都是我学习的榜样。我想我已经喜欢上这个地方了,因为它,始终温暖充实;因为它,充满了挑战与自由并存的矛盾气质;更因为它,有一种年轻、鲜活的向上的力量。
  我大学时代的最后一个暑假就这样过去了,夏天的味道渐渐淡去,我也渐渐闻到秋天的成熟气息。我看到了这一段时间在我身上刻下的痕迹,平静的、不动声色的让我成长,这种潜移默化的改变也终于让我明白了学校要组织长达3个月的专业实习的意义。如果你视它为毫无意义的形式主义那它便是空洞无物的形式,如果你视它为学习的契机,那它也一定会回馈给你于真实的意义——我相信这一点,也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一点。
  尾记:“我站在靠近天的顶端,张开双手全都释放,用月光取暖,给自己力量。才发现关于梦的答案,一直在自己手上,只有自己能 ,让自己发光。”很喜欢的一段歌词,忍不住把它拿来作为我这篇文字的结尾。请原谅我的过于感性,也许有人会说过于感性的我不太适合当律师;但我只想说:时间会证明一切。而我,也期待着被证明。
  在梦开始的地方,我张开翅膀,等待着逆风飞扬!

                     浙江师范大学
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朱轶群
                      2005年8月